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英勇的将领,其中有一位,即便在后人中间获得了高度敬仰,却也因为某些极端做法遭到不少争议。他就是唐朝安史之乱期间,守卫睢阳城的将领——张巡。尽管城中粮草告急,他宁可残忍地将妾分食,也要誓死守卫到底。那么,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?
实际上,张巡本身并非纯粹的武将,他的背景颇为文人色彩。通过科举,他获得了真源县县令的职位,尽管并未学习过兵法,但他对军事战略有着深刻的兴趣和研究。张巡从来不是一位粗暴的武人,他的思维深邃且具有计划性。
在天宝十四年,安禄山发动叛乱,召集大军在范阳起义。叛军所到之处,唐朝的官兵几乎都没有敢于抵抗,纷纷溃败,迅速逼近了长安。唐玄宗被迫带着妃子和宗室南逃。张巡当时对于上司不抵抗的行为感到愤怒,便积极组织城中的士兵,召集了三千名愿意抵抗的勇士,前往雍丘城防守。
展开剩余74%当时,攻打雍丘城的是令狐潮,他麾下有四万大军。面对仅有几千人防守的雍丘城,叛军完全没有把它放在眼里,决心速战速决。然而,他们没想到遇到了一个顽强的敌人。张巡的守军凭借少量兵力,几次击退叛军,令他们出乎意料。叛军最终决定采用围城战策略,而张巡则想到了一种“损招”——利用夜间袭扰敌军,制造混乱。他带领几名士兵,手持草人进入敌营,借用夜色迷惑敌军射出的箭矢,轻松地将数十万支箭收集了起来。这一行为让令狐潮极为愤怒,誓言定要捉拿张巡。
两军在雍丘对峙了数月,进行无数小规模战斗。形势越来越不利,因为附近的济阴和颍川已经陷落,雍丘成了孤立的孤城,守军士气低落。然而,张巡迅速果断做出决定,趁夜带领守军和百姓撤退到宁陵,避免了彻底失败。
在宁陵,他终于与唐朝主力汇合,并被任命为河南节度副使。面对叛军日益增强的攻势,张巡决定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力守卫睢阳城。
那么,为什么必须坚守睢阳城呢?睢阳城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。它是江淮的门户,是漕运的要冲,控制了这里,就等于掌控了整个漕运的命脉。如果叛军攻占了睢阳,唐军的后勤供应将会中断,反抗的力量也会随之瓦解。因此,睢阳城成为了战争的关键所在,双方必争之地。
叛军派出了尹子琦,率领十三万大军,目标是迅速攻占睢阳城。而睢阳城内仅有不到七千守军。面对这种巨大兵力差距,张巡依然凭借自己的守城才智,巧妙设计了一系列防守策略,许远也信任他,完全将指挥权交给了他。张巡带领守军多次成功击退叛军,极大地鼓舞了士气,城内的将士越战越勇。
然而,叛军并未吸取教训,他们反而变本加厉,再次发动攻城战。经过几轮激烈的攻防战,叛军终于被迫撤退,尹子琦带领的军队损失惨重,足足有两万敌军被斩杀。就在守军松一口气的时候,叛军却再度杀了回来,这一次,他们变得更加狡猾。尹子琦招募了城中的一名叛将,企图内外夹击,突破防线。
张巡虽然预见到了这一阴谋,但他并未急于反击,而是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。将叛军引入城中后,采取了“关门打狗”的策略,直接将敌军打得四散而逃,彻底粉碎了这次叛军的内外夹击。然而,城中粮草已经耗尽,守军几乎陷入绝境。
面对困境,张巡不得不作出更加极端的决定。在没有任何粮食补给的情况下,他下令杀死爱妾和城中的老弱妇孺,将其尸体作为军粮。其他士兵也不得不采取同样的做法,城中不到一千名守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——“死战到底”。
经过无数次浴血奋战,最终,张巡、许远、南霁云等人壮烈牺牲。然而,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守卫,唐朝援军终于赶到,轻松地将睢阳城重新夺回。张巡的坚守让人动容,虽然他的某些做法为后世所诟病,但他在极端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和为了保卫国家而英勇牺牲的精神,仍然值得后人敬佩和怀念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