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6岁的小姑娘,活泼可爱,平时也不怎么生病,最近却总是皱着小脸对妈妈说:“屁屁疼”。起初,妈妈还以为是便秘,或者是穿了不合身的内裤,没放在心上。后来疼得孩子晚上都睡不好,坐也坐不住,才慌了神带去医院。医生检查完,眉头紧锁,只说了一句:“来晚了。”
很多人听到这儿,可能第一反应是:这不就是个小毛病吗?屁屁疼还能有大事?但真相是——儿童肛部的疼痛,并不只是“坐太久”这么简单的事。尤其是反复说疼,还找不到明显原因的,背后可能藏着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。
我们总以为孩子小,身体干净健康,哪里会出啥大乱子?可有时候,越是看起来小的症状,背后可能越不简单。
孩子说“屁屁疼”,家长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寄生虫感染。说到寄生虫,很多人会觉得那是过去的事了,现代生活那么讲究卫生,哪还会得这个?
但现实是,中国城乡地区的儿童中,蛲虫的感染率仍然不低,尤其是在5到10岁之间的孩子,是高发人群。
展开剩余85%根据《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》的一项调查,在某些农村小学,儿童蛲虫感染率高达31%。就算是在城市,这个数字也绝不是零。
蛲虫是一种寄生在肠道里的小虫子,到了晚上就会爬到肛门周围产卵,引起瘙痒、疼痛,甚至睡眠障碍。孩子说“屁屁疼”,其实很可能是在表达这种不舒服。
但不是所有的屁屁疼都和蛲虫有关。有些孩子因为饮食习惯不好,比如吃太多辛辣、油炸、上火的食物,或者长期缺乏膳食纤维,就容易造成肛裂。
肛裂是指肛门附近的皮肤撕裂了,排便的时候非常疼,甚至会出血。孩子不敢拉,越不拉越积,恶性循环,最后一到厕所就哭。
中医讲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,意思是说,呼吸系统和肠道功能其实是相通的。如果孩子经常感冒、咳嗽、过敏,也可能伴随肠道功能紊乱,加重排便问题。而肠道又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,一旦这里出问题,抵抗力自然也会受到影响。
这就牵扯到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:孩子的肠道菌群是否平衡。
我们成人都知道,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便秘、腹泻、消化不良。可孩子呢?他们的菌群还没发育完全,更加脆弱。一旦饮食不均衡、生活习惯紊乱,就会造成菌群失调。屁屁疼只是表象,背后可能是整个消化系统在“报警”。还有一种情况更让人意想不到——孩子吃了不干净的食物,导致肛周感染。
尤其是夏天,细菌繁殖快,如果孩子手没洗干净就吃东西,或者频繁抓肛门,再揉眼睛、抓脸,细菌就这样跑到全身各处,感染也就悄悄发生了。
还有些孩子肛门附近的皮肤比较敏感,穿了不透气的衣服、纸尿裤换得不及时,都可能造成湿疹、红肿、瘙痒,疼起来也不轻。
这种情况在夏天尤其多见,很多家长看着红一块就涂点药膏,其实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更隐秘的情况是,孩子的心理状态。
有些孩子在入园、搬家、父母变动等环境下,会出现焦虑情绪,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躯体症状,比如肚子疼、屁屁疼、头晕、恶心等等。这种“情绪性疼痛”,大人不容易理解,孩子更说不清楚,只能一遍遍地喊疼。
如果父母只是责怪、忽略、或者简单粗暴地处理,孩子会变得更加紧张,症状也会越来越明显。
久而久之,甚至可能发展成“功能性肠道疾病”——临床检查查不出啥问题,但孩子就是一直不舒服。
这时候,中医的“情志致病”理论就能派上用场了。中医认为“怒伤肝,思伤脾,忧伤肺”,孩子的情绪失调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。一个经常受委屈、紧张、压抑的孩子,肠胃功能往往也不会好,屁屁疼,也就不奇怪了。
那位医生说“来晚了”,其实不是说真的晚到无法治疗,而是说——如果早点重视,孩子就不用受这么多罪。
从现代医学角度看,很多儿童肛门疼痛的问题,在早期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、饮食管理、卫生习惯改善来预防的。但家长往往忽略,等到孩子哭着不敢上厕所了,才开始紧张。
真正应该改变的,不是孩子的体质,而是大人的观念。
很多家长只盯着症状,忽略了孩子的整体状态。比如天天喊“屁屁疼”的孩子,你有没有注意他最近吃得是不是太精细?是不是蔬菜水果吃得太少?是不是天天坐着不动?是不是晚上睡觉老是磨牙、翻来覆去?
这些,都可能是一连串问题的信号。我们社区诊所里,来得最多的不是大病,而是这些“看上去没什么”的小毛病。可每一个小毛病背后,都藏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。
就像中医讲的:“上医治未病”,真正厉害的医生不是等孩子病了才去治,而是平时就帮你调好脏腑,养好习惯。
所以说,孩子说“屁屁疼”,别急着打断他,先听听,他是在说哪种疼?是拉完痛?还是坐着痛?是晚上痛?还是全天痛?这些细节,恰恰是找出问题的关键。
要想真正改善孩子这种看似“小毛病”的反复发作,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动手:
第一,调整饮食结构。多吃粗粮、绿叶菜、水果,尤其是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,比如红薯、玉米、苹果、香蕉。少吃太细、太精、太甜的食物。有条件的话,可以试试中医说的“健脾养肠”食疗,比如小米粥、山药粥之类的。
第二,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。每天定时蹲厕所,哪怕暂时没有便意,也可以帮助形成生物节律。别让孩子边玩边拉,或者看电视玩手机才愿意上厕所,这些都会干扰排便反射。
第三,保持肛周清洁干燥。夏天尤其重要。用温水清洗,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。内裤要纯棉、透气,每天换洗。孩子抓肛门,要及时制止,教他养成洗手的习惯。
第四,关注孩子的情绪。不要只看成绩、只盯行为,多花点时间聊天、观察,看他最近是不是太紧张、压力大,有没有什么在意的事情没说出来。情绪上的堵塞,有时候会通过身体表现出来。
第五,适当活动。别让孩子整天坐着写作业、看电视。带他出去晒晒太阳,跑一跑,跳一跳,肠道也能跟着动起来。现代孩子的便秘、疼痛、消化不良,很多都和久坐少动有关。
一个孩子说“屁屁疼”,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,但细细一看,这背后可能牵扯到消化、免疫、心理、生活方式,甚至家庭氛围。这不是一个症状,而是一面镜子。
发布于:甘肃省迎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