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可能会说,隋朝灭亡的皇帝明明是隋炀帝杨广,隋朝是在他死后灭亡的,那怎么会有一个15岁的傀儡皇帝呢?
的确,历史上普遍认为隋朝在隋炀帝自杀的那一刻已经彻底灭亡了。但实际上,虽然隋炀帝死后政权崩溃,但不论是攻占长安的李渊,还是占领洛阳的王世充,他们依然拥立了一个名义上的隋朝皇帝。只不过,他们拥立这些傀儡皇帝,并非是为了复兴隋朝,而是利用这位名义上的皇帝通过“禅位”仪式把权力转交给自己。
其中,王世充所拥立的皇帝是杨侗,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。杨侗是隋炀帝的嫡长子杨昭的儿子,而杨昭自幼便深得隋文帝宠爱。隋文帝甚至将杨昭抚养在宫中,亲自教导他,杨昭的性格也因此成熟稳重。记得杨昭3岁时曾看到祖父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并肩走过,他因觉天子不能随便表现亲密,立即移开视线,不敢再看。这一举动让隋文帝十分欣赏,认为这个孩子具备了做帝王的气度。后来,隋炀帝继位,自然立杨昭为太子。
展开剩余80%虽然隋炀帝荒淫无道,但杨昭却是一个理想中的太子:节俭、仁爱、温和、关心臣子,并且武艺出众。可惜的是,杨昭一生短暂,英年早逝。大业二年,杨昭来到洛阳拜见隋炀帝。虽然隋炀帝要他很快回长安,但杨昭渴望能多陪伴父亲一段时间,便跪求隋炀帝的同意。隋炀帝当然不愿意,嫌他耽误了自己的享乐。杨昭一再跪求,久而久之竟因心情过度悲伤加上体型肥胖而病倒。没多久,杨昭便去世了,年仅23岁。隋炀帝在得知儿子死讯后大声哀嚎几声,随即回到温柔乡,不再顾及国事。
虽然杨昭已死,但隋炀帝没有忘记他的三个儿子。即使杨侗年仅3岁,隋炀帝依然将这三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封为亲王。尤其是杨侗的大哥杨倓,隋炀帝似乎对他有着特别的偏爱。当时,有人猜测隋炀帝可能会等杨倓长大后直接立他为太子。然而,隋炀帝并未这么做,而是一直把杨倓带在身边。与此同时,杨侗只能孤独留守在洛阳,常常期待着祖父和大哥早日归来。
然而,等待杨侗的并不是亲人,而是王世充。隋朝末年,叛乱四起,隋炀帝沉迷于花天酒地,甚至命令王世充去江南挑选美女以充实后宫。此时,连萧皇后也对隋炀帝失去了信心,曾在得知反叛消息后表示:“天下大势已去,无法挽回,最好不要再让陛下烦恼了。”隋炀帝却采取鸵鸟心态,浑然不觉,直至大业十四年,连他身边的亲信也开始反叛。宇文化及带领叛军闯入宫中,将隋炀帝杀害,而杨侗的大哥杨倓也一同被杀。
当时,年仅15岁的杨侗远在洛阳,侥幸逃过一劫。然而,局势依然不容乐观。李渊的唐军早在隋炀帝被杀前一年便攻占了长安,李渊为了避免直接称帝的名不正言不顺,便拥立了杨侑——隋炀帝之孙,年仅13岁,作为傀儡皇帝。李渊借此形式顺利称帝,建立了唐朝,杨侑则被废除并杀害。
与此同时,远在洛阳的杨侗,也被王世充拥立为皇帝。王世充此前受命为隋朝的总指挥,去救援洛阳。尽管他战败,但在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来后,王世充与洛阳的亲贵大臣们联合,拥立了年仅15岁的杨侗为新皇帝。王世充当时是七贵之一,掌握重兵,成为朝中最有权力的人。
然而,杨侗并不甘心仅仅是个傀儡。他希望能恢复隋朝的荣耀,向李密寻求帮助,承诺只要李密打败宇文化及,就让他辅政。然而,这一秘密计划很快被王世充得知。王世充愤怒之下,不仅杀死了元文都,还将宫中的侍卫换成了自己的人,最终通过威胁和掌控绝对的权力,逼迫杨侗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傀儡皇帝。
王世充后来开始准备篡位,甚至在一次吃饭后声称被毒死,借此理由再也不见杨侗。最终,杨侗被迫禅位给了王世充。然而,杨侗并没有彻底失去一切,他的拥护者依然存在,并试图借他的名义反抗王世充。尽管这些人最终都被处死,杨侗依旧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。
在他最后的时刻,王世充派侄儿带来毒酒,杨侗明知自己难逃一死,冷静地请求见母亲最后一面,但遭到拒绝。最后,杨侗在王行本的强迫下喝下毒酒,并在难以气绝的情况下被活活勒死,年仅16岁。临终前,杨侗悲愤地说出了那句令世人感慨的话:“愿生生世世,再不生于帝王家。”这句话成了他人生最后的反思,象征着一个年轻皇帝在国破家亡后的无奈与痛苦。
这句“愿生生世世,再不生于帝王家”在历史上并非杨侗首创,刘宋的末代皇帝刘准和孝武帝的儿子刘子鸾也曾说过类似的话。对于他们而言,这句话深刻表达了面对国破家亡、亲情拆解的无助与心碎。如今,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各种小说和电视剧中,也被用来表达命运的无常和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